包膜病毒表现出跨物种传播和人畜共患病的增加倾向
预印本发布于2022年7月29日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2.07.29.501861v1
一种病毒是否存在使其更有可能感染多个宿主,甚至使其在人畜共通中“跳跃”到人类的基本特征?
在目前的研究中,人畜共患风险与三个主要因素有关:病毒遗传物质(RNA病毒比DNA病毒更容易感染)、复制位置(在宿主细胞质而不是细胞核中复制的病毒可能有优势)和基因组大小(基因组较小的病毒可能更有人畜共患风险)。
然而,病毒还有另一个特征。病毒的表面可以被包膜,即有一层膜状的外壳(可以被肥皂破坏),也可以被一层相当坚硬的蛋白质外壳所包裹。奇怪的是,大多数影响人类生活的人畜共患病毒都被包裹着,例如天花和猴痘、冠状病毒以及引起狂犬病、麻疹和流感的病毒。
以前对人畜共患病风险的分析是在只包括数百种病毒的有限的哺乳动物病毒圈数据集上进行的,重点是导致人类疾病的病毒。在本预印本中,作者分析了一个大型病毒粒子(VIRION)数据库,其中包括通过宏基因组研究确定的5149种病毒(即来自环境样本的病毒遗传物质)。

作者分析了一种病毒可以感染的哺乳动物宿主的数量,其功能如下:基因组大小、基因组组成(RNA或DNA、单链或双链、分段或不分段)、病毒复制的细胞核或细胞质位置,以及病毒包膜的存在。
他们首先研究了一种病毒感染多个非人类哺乳动物宿主的可能性。他们发现这种跨物种传播与病毒包膜的存在显著相关,而其他因素几乎没有影响(图,顶部面板)。
当分析人畜共患病的具体情况时,即在分析中集中于人类宿主感染时,它也惊人地显示了病毒包膜的强烈影响(图,底部面板)。他们发现包膜病毒感染人畜共患病的可能性比非包膜病毒高出2.5倍,这是一项新发现。
有趣的是,对人畜共患病概率的分析还提出了以前报道过的其他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在成功的人类感染中发挥作用。经过细胞质复制的病毒被发现是人畜共患病的1.9倍,基因组更小和分段基因组的病毒也可能有略微的优势。
我喜欢这个预印本的地方:
这个预印本的信息是清晰和简单的,并且发现可能是非常重要的。病毒所能做的通常归因于它的基因组或蛋白质,尤其是那些表面上的。被认为是脆弱的包裹病毒的薄膜可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看到这种分析的机制基础是什么将是令人兴奋的。
问作者的问题:
对分析的一些澄清:
- 在图2a中:所有这些病毒是非人畜共患病的,还是人类宿主根本没有被计算在感染宿主的数量中?
- 如何分离变量的混合效应?例如,您是否在保持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了包络病毒和非包络病毒的子集?
- 图2a显示了一个与文本中所述相反的趋势——ds基因组有略微更高的多宿主感染的概率?
关于数据集的一些问题:
- 关于“病毒粒子”数据集中的病毒,有多少结构信息可用?有没有可能一些非包膜病毒的外表面确实有膜?
- 是否有可能对病毒生命周期的其他特征及其与人畜共患病的相关性进行测试,例如病毒复制周期的长度以及病毒是否具有溶解性或非溶解性传播模式?
发布日期:2022年8月29日,更新日期:2022年8月30日
doi:https://doi.org/10.1242/prelights.32604
读预印本